应用中草药,除去需要学会每一药物的性能以外,对于它的配伍、用量与服用办法也需要知道一些。不然,不注意药物配伍后有哪些用途变化,不学会药物的处方用量,或者服用办法不够妥善,虽然药能中病,但也会因此而影响药效,不可以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所以根据药物的性能和病员的实质状况,看重中草蓟的具体应用,是很必要的。
第一节 配伍
配伍,就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块应用。
从中草药的进步来看,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通常都是使用单味药的;将来,因为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认识也渐渐深化,因此对于病情较重或者比较复杂的病症,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办法,在由单味药进步到多种药配合应用,与进一步将药物组成方剂的漫长的过程中,大家通过很多的实践,学会了丰富的配伍经验,获悉药物在配伍应用将来可以对较复杂的病症予以全方位照顾,同时又能获得安全而更高的疗效。因此,药物的配伍对于临床处方是具备要紧意义的。
在配伍应用的状况下,因为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用途的关系,所以有的药物因协同用途而增进疗效,但也有的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销、削弱原有些效果;有的药物由于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去毒性或不良反应,但也有的药物反而由于相互用途而使用途减弱或发生不利人体有哪些用途等等。对于这类状况,古人曾将它总结总结为七种状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比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相须:就是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用途,加大了药物的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用途更强;大黄、芒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用途更为明显等。
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它药物来提升主药的效果。如脾虚水肿,用黄耆配合茯苓,可加大益气健脾利水有哪些用途;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进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用途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
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
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将来,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不良反应。
以上药性“七情”,除去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量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用毒性药物或具备不良反应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需要注意忌讳的配伍状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医药的进步,可以对表里同病、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方位照顾;对毒性药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减弱,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但,在临床上遇见的病症有些比较复杂,有些比较单纯;在药性上来讲有毒的药物也并非多数。所以在用药时,有些固然需要多种药物配伍治疗,有些单味药也能起到好疗效,为了减轻病者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节省药材,如用单味药可以治疗的,就未必要用很多药物来治。比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马齿苋治疗痢疾、苦楝子根皮驱除蛔虫,仙鹤草芽驱除绦虫,天胡荽治疗红双眼,筋骨草治疗咽喉肿痛,毛冬青治疗冠心病,....都是行之有效的“单方”,符合方便廉验的需要,非常值得大家推广应用。
《本草纲目》:「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需要辅也;相须者,相同种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耆、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又云:「相反诸药,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栝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